今天是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零碳园区补贴有多卷?盐城大丰 200 万奖励破局,国家级试点有新红利!

2025-08-25 11:14:09来源:绿创碳和公众号点击:678 次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 20 余个省份发布了专项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碳配额激励等措施推动园区低碳转型,2025 年被业内普遍视为 "零碳园区元年"

大丰区作为江苏省盐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创造性提出 "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 的零碳园区建设模式。

2025 8 20 日,大丰区发改委发布《盐城市大丰区零碳试点奖补政策实施方案(试行)》,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给予高达 200 万元的奖励,引起广泛关注。

 

1大丰区零碳园区补贴模式

大丰区零碳园区补贴政策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园区建设奖补、工厂企业支持、产品碳足迹认证奖励和微电网建设补贴,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针对不同级别的零碳园区,大丰区设置了差异化的奖补标准:

对新纳入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试点名单的园区,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

对通过评估验收正式创成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再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的资金奖补。

对新创成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园区等省级试点任务的园区,给予不超过 20 万元的资金奖补。

同一园区只能享受一次奖励,体现了 "一次认定、多次支持" 的原则。

大丰区对零碳工厂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被省工信厅确认为 "江苏省零碳(近零碳)工厂" 的企业,给予不超过 10 万元的资金奖补。

在试点期间(2025-2027 年),对企业消费的绿色电力,按照不超过绿电交易价格中所含绿色电力环境价值费用的 50% 给予奖励,每家企业年度奖励资金不超过 5 万元。

针对碳足迹认证企业,大丰区设置了双重奖励机制:

对新纳入国家、省光伏电池等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创新试点的企业,落实省级财政定额奖励,每个产品或服务可获奖励不超过 5 万元,同一企业或单位最高奖励不超过 10 万元。

支持上述企业开展绿色电力消费,按照不超过绿电交易价格中所含绿色电力环境价值费用的 50% 给予奖励,每家企业一次性奖励资金不超过 5 万元。

对新纳入微电网试点并验收合格的微电网企业,大丰区按照不超过智能微电网管理系统建设费用的 20% 给予奖励,每家企业一次性奖励资金不超过 5 万元。

将大丰区零碳园区补贴政策与江苏省内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特点和优势。

南通市 2025 1 月发布的《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奖补政策实施细则》与大丰区政策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常州市 2025 4 月发布的近零碳园区奖补政策,在支持重点和方式上与大丰区也存在差异:

  

2中国零碳园区补贴现状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零碳园区补贴政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框架。

2025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首次以国家级文件明确零碳园区建设的八项重点任务,涵盖用能结构转型、节能降碳、产业优化、资源集约、设施升级、技术应用、能碳管理及改革创新,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根本遵循。

资金支持方面,国家构建了多元化体系:既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定向扶持,又鼓励地方配套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绿色企业债券等工具拓宽融资路径,破解园区低碳转型的资金瓶颈。在国家级零碳园区准入上,明确要求园区需经国务院或省级政府批准、完成规划环评、具备可再生能源潜力、建立(或计划建立)能碳管理平台,并承诺建设期内碳排放持续下降,且所在地政府需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确保试点园区的示范性与可行性。

 

在地方实践中,零碳园区补贴政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化与方式创新特征。

不同地区依托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形成各有侧重的补贴模式:

 

江苏省以园区建设与绿电消费为核心,如上文提到的大丰区对国家级零碳园区最高奖励 200 万元,同时推进绿电直连与碳足迹认证。

山东省聚焦可再生能源应用,最高补贴达 500 万元,重点支持氢能产业与智慧能源系统。

广东省侧重数字化转型与低碳技术融合,最高补贴 300 万元,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与跨境碳管理。

浙江省围绕产业低碳化与循环经济,最高补贴 200 万元,创新推出绿色供应链与碳普惠机制。

四川省则结合清洁能源优势,以水电消纳与生态碳汇为特色,最高补贴 150 万元。

 

补贴方式也从传统的直接资金奖励,逐步向间接支持、运营补贴、综合政策组合与市场化参与转变。

多地引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工具,从 重建设转向 建运并重,并整合土地、税收、人才政策形成合力,同时通过 PPPBOT 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降低政府单一投入压力。

典型如盐城市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共建创新中心,集聚出口导向型低碳企业。

南通市对试点园区分阶段补助,验收合格后给予 80 万元建设补助,创成国家级、省级试点再分别追加 20 万元、10 万元。

常州市设立专项绿色低碳发展资金,对试点园区给予 50 万元建设补助,验收合格后再最高奖励 50 万元,对零碳工厂的支持额度最高达 100 万元,形成 资金 + 服务的多元支持模式。

 

3零碳园区补贴未来趋势

 

随着零碳园区建设从试点示范迈向全面推广,补贴政策的重点也在持续调整优化。

一是从单一环节支持转向全链条覆盖,早期政策多集中于可再生能源应用或节能改造,如今已扩展至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升级、能碳管理能力提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全流程,同时从单一企业扶持转向园区整体规划与产业链协同。

二是从规模扩张导向转向质量提升导向,政策不再追求园区数量增长,而是更关注实际减排效果、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示范价值及市场化商业模式构建,强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从政府单一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政府角色从直接投入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补贴政策吸引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服务、专业机构参与碳核算与认证、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如探索零碳园区多能互补项目 一个窗口审批,提升行政效率。

四是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市场机制主导,各地逐渐减少 一刀切的行政补贴,更多依托碳市场、绿电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激发内生动力,例如探索补贴与碳减排量挂钩、支持园区参与电力市场与虚拟电厂运营、鼓励通过绿色债券与基金融资,实现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协同。

 

基于当前发展态势,未来中国零碳园区补贴政策的演进方向可概括为五大趋势:

其一,政策将更趋系统化与协同化,国家层面将完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中央与地方政策衔接、跨部门政策协同,实现补贴政策与碳市场、绿电交易等机制的深度融合。

其二,补贴方式将更趋多元化与市场化,直接补贴与间接支持、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事前扶持与事后奖励将进一步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边界更加清晰,社会资本参与空间持续扩大。

其三,补贴重点将更趋差异化与精准化,政策将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如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园区类型(如工业园区与农业园区)、发展阶段实施分类分级补贴,从 普惠式转向 重点领域精准支持

其四,补贴标准将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基于碳排放绩效的评价体系将逐步建立,补贴额度与减排效果、能效提升等指标直接挂钩,同时完善资金绩效评价、监管审计与信息公开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其五,补贴范围将更趋拓展与深化,覆盖对象从工业园区向农业园区、服务业园区延伸,从新建园区向既有园区改造延伸,从单一园区向园区集群与产业集群延伸,支持内容从硬件设施建设向软件管理、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领域延伸,全方位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