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这个区域案例凭什么成标杆?拆解浦发・零碳绿谷 “负碳” 模式

2025-08-12 11:48:41来源:绿创碳和公众号点击:680 次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的浦发・零碳绿谷,占地约3450亩,通过系统性规划、全链条资源协同与多维度创新实践,构建了一套以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清洁能源融合为支撑的 负碳发展模式,成为产业园区从 污染治理生态循环跨越的典范。

 

浦发・零碳绿谷构建的清洁能源+产业融合负碳模式于2025年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同时也是上海的减污降碳经典案例。

 

1 线性排放循环协同” 

 

浦发・零碳绿谷的 负碳模式并非单一技术或项目的叠加,而是基于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三流协同的系统重构,其核心逻辑在于打破传统产业园区 资源消耗 产品生产 废物排放的线性模式,通过固废的全链条处置、能源的梯级利用与产业的循环融合,实现 输入减量、过程循环、输出零碳” 的闭环体系。

 

从发展历程看,园区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

 

单一处置阶段(2014 年前),以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为核心,聚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仅实现固废的 无害化处理。

 

资源循环阶段(2014-2022 年),逐步纳入建筑装潢垃圾、农林废弃物等多类固废处置设施,同步建设沼气发电、渗滤液处理系统,形成 固废 能源 资源的初步循环。

 

负碳融合阶段(2022 年至今),通过光伏、储能、区域供热等新能源设施布局,结合绿电交易、智算中心等创新业态,实现 固废资源化 + 清洁能源 + 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绿色能源占比达 93.7%,年碳减排量超 3.2 万吨,完成从 减排负碳的质变。

 

这一模式的底层逻辑可概括为 三个驱动

 

问题驱动,以浦东新区日均万吨级的固废处置压力为起点,将 环境痛点转化为 资源节点

 

技术驱动,通过 30 余项技术改造与 66 项授权专利,突破固废高值化利用、能源梯级转化等关键瓶颈。

 

协同驱动,通过园区内企业共生、区域能源联动、产学研合作,形成 小循环 + 大协同的生态网络。

 

2负碳模式这么建!

 

浦发・零碳绿谷的 负碳模式以 固废处置为根基、能源融合为纽带、数字管理为支撑、区域协同为延伸,构建了覆盖 “源头减量 过程循环 末端消纳 区域辐射” 的全链条架构,具体表现为四大协同系统的深度耦合。

 

(一)固废精准分类处置系统:从 无害化高值化的全品类覆盖

 

作为浦东新区最大的固废资源再生中心,园区构建了针对生活垃圾、建筑装潢垃圾、农林废弃物的分类处置体系,实现 零填埋全利用的双重目标。

 

生活垃圾闭环处置:过飞灰资源化利用、烟气提标改造等技术升级,年处理生活垃圾超 70 万吨,焚烧产生的高温蒸汽不仅驱动汽轮机组发电(年发电量超 3 亿度),还通过汽轮机抽汽为园区生产供能;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置厂聚焦湿垃圾,采用厌氧发酵提质技术,将日均 1000 吨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沼气(年发电量 4000 万度)与沼渣有机肥,其中沼渣高值化利用课题已实现厨余固渣向生物炭的转化,附加值提升 3 倍以上。应急填埋场则通过封场覆膜、绿化种植,转型为 15 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实现 从污染场到生态核的转变。

 

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突破:垃圾处置厂通过机械预处理技改,取消传统人工分拣环节,实现日均 2000 吨装修垃圾的自动化分拣,再生骨料纯度提升至 95% 以上;同时,通过骨料制砖、自密实填筑料等技术研发,解决再生骨料滞销问题,目前已参编《自密实填筑材料技术标准》等 3 项地标 / 团标,获废弃混凝土处置资质,再生产品覆盖市政工程、墙体材料等领域,年消纳建装垃圾超 70 万吨。

 

农林废弃物协同创新:针对浦东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园区构建 农膜 生活垃圾协同处置系统,利用农膜高热值特性(热值达 4000 大卡 / 千克),年处理农膜 2000 吨,转化为热能与电力;在秸秆利用方面,通过 粉碎 发酵 能源化技术路线,年处理水稻秸秆 6000 吨,相关项目获农业农村部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认证;此外,建成 2 处绿化垃圾收储点,年处理园林废弃物 1.5 万吨,正推进生物质气化供热项目,计划为周边 500 亩农田提供清洁热源。

 

(二)清洁能源梯级利用系统:从 自给自足区域供应的能源网络

 

园区以 能源生产 转化 消纳全链条优化为核心,构建了 生物质能为主、光伏为辅、储能调节的清洁能源体系,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与低碳替代。

 

生物质能多元转化:依托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蒸汽,构建 发电 供能 制冷三级利用链条:高温蒸汽优先发电上网,中温抽汽满足园区生产工艺用热,低品位蒸汽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替代传统电制冷模式,年节约电能 1200 万度,覆盖 10 万平方米生产车间与办公区域的制冷需求;垃圾渗滤液及工艺废水经厌氧发酵产沼气,净化后接入沼气发电厂,年发电量超 4000 万度,形成 废水 沼气 电力的能源闭环。

 

光伏与储能协同:创新 空间立体利用模式,在主厂房屋面、封场填埋场等闲置空间布局光伏项目,建成上海首个 填埋场 + 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9.32MWp,年发电量超 1000 万度,减碳 3957 CO₂;同步打造渗滤液厂 250kW/720kWh “光储一体项目,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光伏、储能与负荷的动态匹配,光伏消纳率提升至 98%,年减少市电消耗 800 万度。

 

区域供热低碳替代:建成 40t/h 生物质蒸汽区域供热管网,替代周边向阳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的分散式天然气锅炉,年供热量 16 万吨,减少天然气消耗 1330 Nm³,区域碳减排量达 28081 CO₂。其中,东线供热管网一期(3.6 公里)已投用,2024 年供热量 6.1 万吨,二期工程将于 2025 年完工,覆盖范围将扩展至 5 平方公里。

 

(三)数字智能管理系统:从 经验调控精准优化的智慧支撑

 

园区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市场化机制,实现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的精细化管理,为 负碳目标提供智慧保障。

 

全要素监测与调控:搭建覆盖 固废处理量、能源产消、污染物排放的数字化平台,实时采集 1200 余个监测点数据,通过 AI 算法优化蒸汽分配、光伏出力与负荷调度,使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15%;建立 碳足迹追溯系统,对垃圾运输、处理、能源转化全环节碳排放进行计量,实现 吨垃圾碳排放动态监控。

 

绿电交易与碳资产运营积极参与上海市绿电交易,截至 2025 1 月,累计交易绿电 2006 万度(占发电量 77%),售出绿色电力证书 20067 张,收回国家补贴 89.2 万元,通过 绿电就地消纳减少输电损耗 12%;同步探索碳减排量市场化交易,目前已完成 3 万吨 CO₂减排量核证,计划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

 

零碳智算融合:在建的黎明智算中心(2025 年投用)创新 “100% 绿电 + 智算模式,采用光伏直供、溴化锂制冷(利用余热)、LNG 余冷等技术,设计 PUE 值(电能使用效率)≤1.1,为上海最低;项目总功率 18MW,可消纳园区 70% 的绿电,形成 能源 算力 数据的低碳循环,预计年减碳 5000 CO₂

 

(四)区域协同辐射系统:从 园区小循环区域大生态的价值延伸

 

园区突破地理边界,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制定与科普教育,推动 负碳模式的区域复制与社会认同。

 

技术与标准输出:与上海交大、华师大等共建 上海市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中心,累计承担 20 余项市区级科研课题,研发的 湿垃圾厌氧发酵增效技术已在长三角 3 个园区推广;参编的《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等标准,推动上海建筑固废资源化率从 60% 提升至 85%

 

绿色运输体系构建:依托固废处置中心区位优势,建设储充换电基础设施,试点浦东新区垃圾绿色收运体系,未来可满足 200 辆电动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消除续航焦虑,预计年减碳 800 CO₂

 

科普与社会参与:依托 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等平台,自 2016 年开放以来接待参观 1.55 万人次,通过 垃圾焚烧 VR 体验”“光伏电站研学等活动普及低碳理念;建立 社区 园区互动机制,定期发布《碳减排白皮书》,增强公众对 负碳模式的认同。

 

3对工业园区零碳转型的启示

 

浦发・零碳绿谷的 负碳模式在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上为工业园区零碳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核心启示体现在四个维度:

 

战略定位与系统规划:工业园区需将零碳目标嵌入发展全流程,以 资源共享、协同高效为原则,实现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深度耦合。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如产业类型、能源条件、区位优势)制定差异化路径,避免盲目复制。例如,高耗能园区可优先聚焦能源替代,而固废集中区域可参考 固废资源化 + 能源生产的融合模式。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通过紧凑化、立体化布局提升空间效率,将固废处理、能源生产、产业加工等功能区有机整合,实现就近循环。可借鉴 屋顶光伏 + 闲置土地开发模式,如利用厂房顶部、停车场等空间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同时保留生态缓冲空间,兼顾生产与景观功能。

 

基础设施与共享平台:推动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重复建设成本。重点搭建能源互联网与智能微电网,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可调负荷等资源,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例如通过 源网荷储协同优化能源调度。

 

产业协同与循环体系:构建 园区小循环 + 区域大循环的双层生态:园区内推动企业间物料互供、能源梯级利用(如上游废料作为下游原料);区域层面通过能源外供(如蒸汽、绿电)、技术输出等联动周边产业,形成跨区域降碳合力。

 

在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上,浦发・零碳绿谷的实践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

 

技术集成与系统优化:避免单一技术 孤岛化,通过多技术协同提升整体效能。例如采用 生物质能 + 光伏 + 储能组合模式,或借鉴 焚烧发电 蒸汽供热 余热制冷的梯级能源转化链条,实现能源全价值利用。

 

能源梯级利用与循环经济:建立 能源 废物 再生资源闭环,推动能源多级利用(如高品位能源发电、低品位能源供暖 / 制冷)和废物资源化(如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固废协同处置产能源),降低对外界资源的依赖。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搭建覆盖能源消耗、碳排放、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实时监测与 AI 优化实现精准管控。例如建立能源管理系统(EMS),动态调节负荷与可再生能源出力。

 

可再生能源 + 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产业特点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如高耗能产业配套自建光伏电站,物流园区布局充换电网络,数据中心采用 绿电 + 余热利用模式,实现能源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工业园区零碳转型需平衡环境效益与经济可行性,浦发・零碳绿谷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思路:

 

多元化收入与成本结构:突破单一产业盈利模式,拓展 核心业务 + 衍生收益渠道。例如,固废处理园区可通过垃圾处置费、再生资源销售收入、绿电 / 碳资产交易收益等组合实现盈利,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投资模式与融资渠道:构建 政府引导 + 市场主导的多元融资体系,利用绿色债券、碳质押融资、政策性贷款等工具降低资金成本。可借鉴绿电交易、碳减排补贴等政策红利,缩短投资回收期。

 

成本分担与收益共享: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例如成立能源服务公司(ESCO),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节能改造服务,共享节能收益;或通过区域供热、绿电直供等模式,由上下游企业共担成本、共享低碳效益。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服务: 生产端服务端延伸,发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环保咨询等增值业务。例如,固废处理园区可输出资源化技术,建材园区可参与再生材料标准编制,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阅读下一篇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关于印发《大连市推动“好房子”建设实施方...
  2. 这个区域案例凭什么成标杆?拆解浦发・零碳...
  3. 四川省发改委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四川省金融...
  4. 自用比例20%-40%!重庆分布式光伏实施细则...
  5. 关于印发《重庆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
  6.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
  7. 工信部等五部门关于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建设和...
  8. 内蒙古:零碳园区培育建设方案发布
  9. 内蒙古发改委、工信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零...
  10. 零碳园区建设的三大阶段+六大特色+四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