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09:52:26来源:友绿网点击:684 次
在全球“双碳”目标引领与能源安全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可再生能源技术正迎来多点突破的爆发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步伐持续加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27.2%的光电转换效率新突破与1529小时的稳定性提升,彻底改写了光伏技术的发展格局;浮动风电场则通过解锁深海风能资源,让北海上的巨型机组与亚太海域的示范项目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增强型地热系统打破了传统地热开发的地域限制,碳负生物能源实现了“发电与固碳”的双重价值,这些创新共同重塑着全球能源生产与管理的底层逻辑。
技术迭代与产业成熟形成的正向循环,推动可再生能源成本进入“断崖式下降”通道。自2009年以来,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价格累计降幅达90%,风力涡轮机价格自2010年起也实现49%至78%的区间下滑,这种成本优势在近年持续深化——2023年新建公用事业规模光伏平准化成本同比再降12%,陆上风电与海上风电分别下降3%和7%。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的双重红利,不仅让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侧全面具备经济性,更催生了“风光储氢”一体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等融合应用模式。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73吉瓦,增长36%,连续22年创纪录。2024年,新增容量再次跃升至约582-585GW,增长约15.1%。
如今,这种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的势能正加速积蓄,为2026年的创新爆发奠定基础。中国等主要市场2026年新能源装机容量预计突破22亿千瓦的规模预判,叠加钙钛矿量产、15MW以上海上风机普及等技术落地,将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加速跃迁,开启全球能源转型的全新阶段。
太阳能电池
牛津光伏的商业钙钛矿-硅串联组件在标准60单元住宅面板中达到了26.9%的组件效率,而典型硅组件约为21-23%。此外,预计到2032年,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市场将达到70.1亿美元。
此外,Qcells展示了一种大面积硅电池,表面覆盖钙钛矿,效率为28.6%。SauleTechnologies领先于可打印的超薄太阳能箔,这些薄膜通过喷墨打印在百叶窗和外墙上,从日常表面发电。
同样,中国纤纳光电采用第三代钙钛矿太阳能技术,包括高效钙钛矿组件、串联电池和透光光伏组件,推广大面积钙钛矿组件。
美国的CubicPV将钙钛矿与直接晶圆硅工艺结合,制造高效串联电池。
创新者:PerovskiaSolar
瑞士初创公司PerovskiaSolar开发数字打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用于集成到日常设备中。该初创公司的技术采用全打印多层架构,能够捕捉完整的可见光谱,实现室内外环境下的高效能源收集。其钙钛矿电池在形状、尺寸和电气配置上可定制。
浮动太阳能电场(浮体光伏)
船用级聚合物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体可支持深水水库和半近海环境中的组件。模块化柔性锚固系统可根据水位波动自动调节,机器人清洁系统延长了潮湿气候下的维护间隔。
胜科(Sembcorp)登格浮动太阳能电场是位于新加坡腾格水库的60兆瓦压阵列,拥有超过122,000块电池板,覆盖45公顷,足以为约16,000套四居室公共住房供电一年。
德国巴瓦可再生能源(BayWa r.e.)在荷兰的博姆霍夫斯普拉斯浮式太阳能电站,容量 27.4 兆瓦峰,安装 72898 块面板,每年发电量约 24770 兆瓦时,每年减少约 12013 吨二氧化碳排放,可供 7800 户家庭使用。
除了发电外,FPV还能在某些气候下减少多达60%的水库蒸发,并与水力发电结合以稳定输出。
风力发电:245兆瓦浮式风电已投入运营
浮式海上风电
spar-buoy( Spar 浮体)、半潜式和张力腿平台(TLP)等设计针对稳定性、成本和安装效率进行了优化。例如,一项气 - 水 - 系泊 - 伺服耦合模型研究发现,除非采用先进控制策略缓解,否则湍流风会使最大转子转速比稳态风提高 7.9%-23.7%。
此外,系泊 / 锚固材料包括高强度合成纤维和针对动态载荷定制的先进合金钢。
截至 2024 年末,7 个国家的 15 个项目已投入运营,浮式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约 245 兆瓦,其中挪威以 94 兆瓦领先,英国 78 兆瓦,中国 40 兆瓦。法国的 BW Ideol 推出了 “阻尼池” 概念,可适应各种海洋气象条件。
同样,ECO TLP 的设计结合了滑模混凝土船体、重力锚和张力腿系泊系统,比传统钢柱平台占地面积更小。
创新者:EoleStab
法国初创公司EoleStab制造EOLESTAB,一种浮动海上风力涡轮平台。它通过多三维肌腱系统和低阻力的开放式桅杆维持潜航,以确保对恶劣海况的韧性。其结构使涡轮机与风向垂直对齐,以优化能源性能。
叶片、材料与制造创新
风力涡轮机总质量的约 85%-90%(包括钢塔、基础、铜和电子设备)已具备可回收性。预计到 2030 年欧洲需拆除约 1.4 万台涡轮机,产生 4 万 - 6 万吨叶片废料。玻璃化转变复合材料、热解和化学回收等回收方法可回收玻璃纤维和碳纤维。
西门子加美飒的RecyclableBlade采用轻质材料复合材料,结合了特殊设计的树脂,兼具强度与柔韧性。这种树脂的化学结构使得在生命周期结束时能够高效地与其他组分分离。
此外,Vestas的V236-15.0MW叶片长度为115.5米,其容量因数超过60%。较长的锯片采用真空注入、机器人修剪和自动纤维布置制造。
创新者:VoodinBladeTechnology
德国初创公司VoodinBladeTechnology制造由层压单板木材(LVL)制成的风力涡轮机叶片。该初创公司的工艺使用工程木层在高压下粘结,以实现大规模涡轮应用所需的强度、尺寸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无叶片或替代转子概念
VortexBladeless采用垂直弹性桅杆,通过将涡旋脱落转化为电力,使桅杆振动不旋转。同样,Aeromine的静止风能装置利用建筑气流、进气口和静态内部翼型产生动力,无需传统旋转叶片。
此外,受折纸启发的城市风力涡轮机折叠结构使无叶片或极小叶片系统成为可能,这些系统通过振荡或变形而非旋转。
另一方面,替代的旋翼概念包括垂直轴风力涡轮机(VAWT)、包覆式或扩散器增强旋翼,以及风筝和系留翼等空中风能系统。采用定制扩散器设计的塞义春雷风管涡轮,峰值功率系数比早期风管型号高出约7%。
创新者:SineDelta
挪威初创公司SineDelta制造的Collectricity是一种无叶片涡轮机,通过基于振动的机制利用风能。它无需旋转部件,能够在高风速和低风速下运行,同时保持静音性能。其封闭轻便的结构采用回收和可持续材料建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水电:抽水蓄能水电(PSH)装机容量达 200 吉瓦
抽蓄水电(PSH)与动态抽水系统
全球范围内,抽水蓄能水电(PSH)仍是最大的电网级储能技术,总装机容量近 200 吉瓦,提供全球 94% 以上的长时电力储能。
此外,全球抽水蓄能水电项目中,已宣布的达 147117 兆瓦,待批准的 182712 兆瓦,已获监管机构批准的 156781 兆瓦,在建的 105619 兆瓦。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所有类别中均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北美和中美洲以及欧洲。
此外,2021-2026 年全球抽水蓄能水电预计新增装机容量超过 40 吉瓦,约占全球电力储能容量扩张的 42%。
英国的 RheEnergise 研发了高密度水电储能系统,采用专有流体 R-19(密度是水的 2.5 倍)。该系统使抽水蓄能项目可在低山而非高山地区运行,高效经济地提供 10-100 兆瓦的清洁电网级电力。
同样,瑞典的 Mine Storage 将废弃地下矿井改造为闭环抽水蓄能系统,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水重力技术,实现 70%-85% 的往返效率,提供可扩展的清洁电网级储能。
创新者:GravityPower
美国初创公司GravityPower开发了一套利用重力和水力原理实现长期储能的储能系统。该技术在闭环水系统内建造了一个深地下竖井,内含加固的岩石活塞。
水动力与海洋水力发电
扩压器和导流罩增强、八字形风筝系统以及混合波浪 - 潮汐平台等技术逐渐受到关注。例如,性能建模表明,在水流速度为 2.35 米 / 秒时,为 10 米直径的潮汐或水动力转子添加扩压器,相比无扩压器涡轮机效率可提高 55%。
2024 年一项针对 5 千瓦管式水动力涡轮机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优化研究,通过优化管道几何形状、轮毂和叶片设计,实现了 50% 的效率。
比利时的 Turbulent 研发了潜水式、鱼类友好型涡旋涡轮机,额定功率 15-90 千瓦,适用于水头仅 1.5-5 米的场所,每台机组每年发电量 10 万 - 60 万千瓦时。荷兰的 SeaQurrent 建造的 TidalKite 系统,采用多翼水下风筝,在 1-5 米 / 秒的海流中通过系绳以八字形路径 “飞行”,驱动海底锚定的液压转换器,通过模块化电站产生基荷电力。
创新者:Altum绿色能源
美国初创公司AltumGreenEnergy开发了一款模块化水力动力涡轮,能够从缓慢流动的水源中产生可预测的可再生能源。该涡轮机紧凑设计特点是大鼻锥和短叶片,最大化低速电流中的效率。
数字孪生、传感器与预测性维护
西门子能源的Sipocon-H优化器系统采用实时数字孪生,基于实际运行条件持续计算和更新最佳涡轮和导叶设定点。
同样,流动设计局的HydroCord作为边缘计算平台,将原始的水电传感器和监控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数据转化为运营智能。
此外,FEBUSOptics应用光纤分布式声学传感(DAS)技术,监测每一次启停事件、负载变化以及压力管和隧道上的水锤现象。
结合深度学习的数字孪生技术可将故障检测时间缩短 12.14%,同时使系统整体效率提高 8.97%。例如,西班牙国家电力公司(Endesa)利用人工智能构建水电厂孪生模型,提供 3D 虚拟漫游和预防性诊断功能。同样,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工具(CYSAT)-Hydro 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水电厂网络安全水平。
地热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
利用深度约 8 公里以内资源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可产生约 30 万艾焦(EJ)电力,成本低于 300 美元 / 兆瓦时。这相当于 20 年内约 600 太瓦时的电力产量。
在美国内华达州的费沃能源(Fervo)“红色项目”(Project Red)试点中,首次钻探了水平增强型地热系统井组,侧向长度约 3250 英尺,在 191°C 温度下以 63 升 / 秒的流量进行了 30 天测试,发电量达 3.5 兆瓦。此外,埃沃能源(Eavor)的 Eavor-Loop 技术通过密集的水平支管连接两口垂直竖井,形成密封的散热器状回路,内部填充专有工作流体,通过热虹吸效应循环。
此外,赞斯卡能源(Zanskar)整合区域地下数据集(如地震、重力、热流和 legacy 井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地理空间模型对潜在地热资源进行排序和定位,降低前端勘探风险和成本。
同样,绿火能源(GreenFire)的 GreenLoop 技术在现有或新井中插入井下换热器,通过闭环循环工作流体,在渗透率低或缺水区域采集热量,该先进地热系统可开发原本不具经济性或已枯竭的储层。
创新者:Exceed Geo Energy
美国初创公司ExceedGeoEnergy开发了先进地热工程系统(AGES)和Infinity-Loop,这两项集成地热技术用于高效、负碳的发电。
AGES采用闭环的深水平和垂直井网络,从断裂岩层和干热岩层中提取热量。此外,Infinity-Loop通过二氧化碳管理和封存进一步提升了这一过程。
二元循环地热电厂与先进换热器
2020-2023年间,二元有机朗肯循环(ORC)电站占全球地热装机容量的25.1%。仅美国就有93台二元循环发电机,平均每台功率8兆瓦。
此外,下一代发电循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作为工作流体,运行温度超过400°C,压力超过74巴。由于其卓越的传热性能,其热效率高于传统有机朗肯循环(ORC)。
例如,冰热采集公司(IceThermalHarvesting)研发了模块化移动地热发电单元,适用于有机朗肯循环(ORC)运行,本质上是撬装式有机朗肯循环(ORC)模块,可在井场之间移动。
同样,蒲公英能源(DandelionEnergy)的DandelionGeo热泵系统采用板式换热器和专有空气盘管设计,提高了住宅地热系统的效率。
创新者:Rodatherm
美国初创公司Rodatherm开发了先进的地热系统(AGS)。该系统优化于高温沉积盆地,在套管井内循环孤立的工作流体。它通过导热和对流转移提取地热热量,并通过涡轮机直接将其转化为电能。
热储能与混合系统
西班牙以6.94吉瓦时的容量位居全球熔盐热能存储(TES)领域首位,其次是南非(4.07吉瓦时)、美国(3.98吉瓦时)和中国(2.34吉瓦时)。这四个国家合计占全球熔盐热能存储(TES)装机容量的70%以上。
此外,直接熔盐TES系统利用相同的熔盐流体从太阳场收集热量并储存以供后续发电。例如,熔融盐在太阳能场中加热至约550°C,储存在热罐中,然后通过蒸汽发生器循环,产生535°C的蒸汽用于涡轮机。
在创新方面,澳大利亚MGAThermal采用间隙合金制造高温连续热能储能块,实现高温连续热能或电力储存。同样,SageGeosystems的压力地热系统将地热提取与地下压力储能相结合,打造出混合地热系统,既实现持续发电,又实现长期储能。
创新者:Re:notchEnergy
瑞士初创公司Re:notchEnergy开发了SolarityLiving,这是一种现场季节性热储存系统,利用优化的钻孔配置将夏季多余的太阳能转化为商业建筑的冬季供暖。
生物能:每年捕获2亿吨二氧化碳
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质物流与供应链
在近期生物能源物流的试验中,人工智能模型在生物质质量评估方面实现了90%的准确率,如原料质量、含水量。此外,基于AI的运输优化,生物质物流路由在试验中节省了10-25%的燃料和12%的碳排放,提高了原料分类的准确性。
美国的Chuck开发了一个基于AI的木材废弃物生物质物流平台。它自动安排取货,优化合格生物质的燃料转用,并为客户生成可持续性报告。
同样,基于模块化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生物质输送管理系统通过实时调度和库存优化生物质原料配送路线。
创新者:Loamist
美国初创公司Loamist打造了Validator,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理空间平台,通过数据自动化和可追溯性优化生物质物流和供应链。该系统将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相结合,将非结构化的生物质来源和运输记录转换为结构化、可验证的数据集。它跟踪原料从原点到加工场地的流动,实时可见生物质供应情况、含水量和承包商绩效。
碳捕集与封存的生物能源(BECCS)
全球范围内,从生物来源捕获的二氧化碳量约为2吨/年,地质遗址实际储存量也不到1吨二氧化碳。其中90%来自生物乙醇工厂。
预计到2030年,将新增约70座生物乙醇工厂,二氧化碳捕获能力总计接近每年2000万吨,此外热电项目将再增加每年3000万吨的捕获能力。
此外,不同行业通过碳捕获与封存生物能源(BECCS)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差异较大,燃料转化和气化领域为15-30美元/吨二氧化碳,燃烧系统领域最高达288美元/吨二氧化碳。
小结
气候政策与碳中和承诺的刚性约束、太阳能光伏等核心设备成本的持续下行、企业ESG目标引领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可再生能源投资热潮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先进材料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正让行业朝着更高效、可靠、环保的方向迈进,未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还将迎来大幅增长,太阳能光伏将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动力。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构建可持续能源未来的关键抓手,同时也为深耕该领域的企业和投资者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期待这些突破能持续推动全球能源体系向更绿色、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