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零碳园区建设正当时:最新政策解读与全流程实战指南

2025-09-29 11:57:40来源:保护地球母亲公众号点击:817 次

园区绿色转型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的大背景下,零碳园区正成为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正式拉开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的序幕。

 

据统计,我国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超过30%,是碳治理的主战场。未来零碳园区碳减排潜力有望覆盖工业碳排放的30%以上,这一领域已逐渐成为万亿级新赛道

 

一、什么是零碳园区?最新政策核心要点解析

 

零碳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流程中融入碳中和理念,通过能源结构转型、节能降碳、数字技术赋能等组合手段,使园区碳排放与碳吸收趋于平衡的园区发展模式。

 

国家最新政策八大重点任务:

 

1. 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储能,发展绿电直供模式

2. 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3. 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4. 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促进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

5. 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

6.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应用场景

7. 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能碳管理平台,强化负荷监控与预测调配

8. ️ 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鼓励以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

 

四类支持政策:

 

· 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专项资金+绿色债券+政策性银行长期贷款

· 审批创新:探索“区域能评+碳评”打包机制与“一个窗口”绿色审批

· 人才技术服务:引入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与咨询机构

· 碳交易+绿证激励:碳配额奖励、绿证收益纳入园区收益体系

 

二、零碳园区建设的实操路径与方法

 

1. 摸清家底:精准定位碳排放场景

 

由于园区聚集的行业企业、功能定位等不同,园区碳排放场景也具有“千园千面”的特征。根据《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和相关研究,园区可分为五种类型:

 

  

2. 科学谋划:零碳园区建设总体思路

 

在清晰园区定位、明确碳排放典型场景后,零碳园区建设需从四个方面系统推进:

 

· 基础设施绿色化:广泛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规划保障绿化面积

· 能源供给清洁化: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通过绿电交易实现能源绿色供给,加强碳抵消

· 能源消费低碳化:推行电能替代,建设充电站和储能系统,控制碳排放

· 运营管理数字化:构建能源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全景智能化管理

 

3. 关键技术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武器库

 

根据2025工博会绿色低碳展区展示的最新成果,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包括:

 

绿色能源技术: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25MW级海上风电机组、绿氢制备技术等。其中,临港新片区“零碳湾”已建成全国首个“水、电、油、气、氢”五能一体智慧管控平台。

 

节能降碳技术:宝武环科年处置6300万吨工业固废的资源循环方案、昊姆节能的“10度电低温余热浓缩技术”(可减少80%运行成本)、云图智慧的液冷技术(PUE低至1.049)等。

 

数字化赋能技术:易碳数科的“积木碳云”平台、碳索能源的“能碳智能体”(助力企业机房能效提升至6.2)、上海联通的“智算能碳数字孪生平台”(已在浦江区域实现15%节能成效)等。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长兴岛热电厂10万吨级燃机碳捕集装置、中远海运重工船载碳捕集系统等,为工业与航运领域“难减排”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三、零碳园区建设的具体步骤与实战经验

 

阶段一:申报准备(1-3个月)

 

1. 组织评估园区现状:全面摸清园区能源结构、产业特征、碳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准确开展碳核算工作。

 

2. 编制建设方案:根据园区类型和特点,确定差异化实施路径和目标指标。生产制造型园区重点推进生产工艺低碳化改造和能源系统优化;商务办公型园区则侧重建筑节能和绿色交通。

 

3. 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零碳园区试点:按要求编制申报书,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2个。

 

阶段二:全面建设(2-3年)

 

1. 实施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屋顶、停车场等空间布局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系统,发展绿电直供。上海莘庄工业区通过“能碳数智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区内企业从“绿色工厂”到“零碳工厂”的升级路径。

 

2. 推进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对标标杆水平实施改造。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3. 建设能碳管理平台:建立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强化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优化调度能力。

 

4. 完善绿色低碳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阶段三:运营认证(持续进行)

 

1. 碳盘查:计算与园区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2. 碳核查:由第三方机构验证园区边界,确保覆盖所有排放源。

3. 认证实现:通过减排项目或碳信用抵消,实现碳中和目标,获得认证证书。

 

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包括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德国莱茵TÜV、SGS等。

 

四、典型案例分享

 

案例1:上海临港新片区“零碳湾”

 

临港“零碳湾”打造了全国首个“水、电、油、气、氢”五能一体智慧管控平台,实时动态监测18MW海上风机绿电直供与工商业储能系统的协同调度,实现了“能源清洁化、产业低碳化、管理数字化、设施绿色化、政策标准化”的五化协同。

 

案例2:德塔精要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该方案构建了以“业务数据要素驱动”为核心的零碳园区一体化支撑体系,打造覆盖“顶层规划—平台集成—智能运营”的数智化平台,在多个工业园区项目中实现了:

 

· 碳核算效率提升60%+

· 节能潜力识别率提升35%+

· 绿电可视化调度周期缩短70%+

· 打通碳资产变现路径,提升项目综合投资回报率

 

案例3:山东零碳建筑/园区试点

 

山东省在2025年9月26日发布的申报通知中明确,零碳园区试点要求区域降碳率不应低于60%,或经过碳抵消后的年碳排放总量应小于等于零,且碳抵消比例不超过基准区域碳排放量的30%。

 

五、挑战与对策

 

技术瓶颈

 

现状:零碳供能技术亟待突破,绿电供应可靠性、绿氢储运成本等问题制约系统效率。

 

对策: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数据壁垒

 

现状:跨平台数据孤岛现象突出,AI智能协同调控性能薄弱。

 

对策:建设统一的能碳管理平台,如德塔精要的数字孪生+智能调度中枢”,实现能碳数据融合和智能调度。


商业模式

 

现状:分配机制、投资回报机制不清晰,政策支撑尚需加强。

 

对策:探索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园区开发碳资产,参与碳交易和绿证交易。

 

结语

 

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日益成熟、商业模式持续创新,零碳园区将从“示范案例”走向“规模化推广”,为园区和企业带来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对于园区管理者而言,现在正是抢抓机遇、主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提前布局、系统规划、稳步推进,才能在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以当地最新政策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