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全国首个国标零碳园区正式授牌,园区减排迎来标准化时代!

2025-09-24 14:06:20来源:保护地球母亲公众号点击:797 次

零碳园区建设不再只是企业个体的探索,而是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行动,这场绿色变革正重塑中国工业发展的底色。

 

9月19日,雄安新区发生了一件可能深刻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进程的事件——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获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零碳园区”证书并正式授牌。这是全国首个依据国家标准评定的零碳园区,标志着零碳园区建设从试点探索迈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就在同一天,威海临港区举行了以“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共创零碳园区未来”为主题的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从国家标准的落地到学术界的集中探讨,零碳园区在9月下旬迎来了一波发展热潮。

 

01 标准突破:全国首个国标零碳园区诞生

 

此次授牌的雄安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科研、试验检测、会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与传统园区相比,它在多个技术层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园区集成了基于复合式供能技术的清洁冷热能源站、最大规模的全域直流系统以及多系统协同的园区智慧运营一体化平台。这些技术构建了内部降碳、互动降碳、市场降碳和运营降碳的多维度降碳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的应用效果显著。园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73.8%,建筑综合节能率高达85%,降碳率达到61.89%。这些数据为中国后续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标杆。

 

此次评定主要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织起草的《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首次科学界定了低碳、近零碳及零碳建筑/区域,为推动建筑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提供了关键支撑。

 

02 从企业探索到国家战略:零碳园区的进阶之路

 

零碳园区从概念提出到国家战略的演进,反映了中国绿色转型思路的深化。2021年3月,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首次提出“零碳新工业体系”概念,为零碳产业园的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年,远景科技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这一项目通过整合周边风电、光伏资源,将“沙漠风光”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型动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标志着零碳园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5年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推动零碳园区从“单点试验”迈向“规模化推广”。

 

03 多元路径:各地探索特色零碳模式

 

面对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各地探索出多样化的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在绿电资源富集的云南,零碳园区建设以 全绿电供给”为核心。云南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1.57亿千瓦,其中绿色电力装机占比高达90.9%。云南省“一园一策”推进3批15个省级零碳园区建设,目标是为落户企业提供100%全绿电。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则开创了“绿电直供+智慧管理”的沿海地区特色路径。在产业园3公里外,一座13.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通过专线向园区供电,保证绿电从生产到消纳路径独立、物理可溯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探索出“能源转型+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模式。园区配套建设38.5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实现新能源就地转化,园内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

 

04 技术赋能:智慧管理成为关键支撑

 

数智技术的融入让零碳园区建设迎来“加速度”。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学都指出,数智技术是实现园区零碳的关键措施。

 

具体而言,需要重点聚焦三方面应用: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促进能源低碳化;利用工业仿真和机器学习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借助数字技术降低碳计量成本、提升准确率。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搭建了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一头连接发电设备,毫秒级预测发电量;另一头连接企业,实时掌握用电需求,实现源网荷储数据打通。

 

05 经济与环境双赢:零碳园区的价值实现

 

零碳园区不仅带来环境效益,更创造出显著的经济价值。鄂尔多斯园区的能源成本低于当地工商业电价20%,这一成本优势已吸引远景、隆基等12家企业入驻,形成光伏、储能、氢能装备等产业集群。

 

2024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新能源产值达到200.9亿元,实现翻倍增长。这一数据证明绿色发展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增量”。

 

在全球贸易绿色壁垒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零碳园区还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云南的零碳园区重点聚焦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下游采购商碳足迹需求,帮助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06 挑战与展望:零碳园区未来发展路径

 

尽管发展迅速,零碳园区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园区碳排放核算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与实施细则。能源结构矛盾突出,分布式发电消纳难、电网协同机制滞后等问题制约绿电规模化应用。

 

碳监测技术的精度也有待提升。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刘文清指出:“当前碳计量多依赖‘账面计算’,通过煤、电量推算排放量,难以满足精准需求。”

 

展望未来,零碳园区建设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国家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预计将于2025年报批;二是技术创新加速,特别是碳监测、能源管理等技术将取得突破;三是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零碳园区标准与模式将更多走向世界。


随着国家层面政策的明确支持,中国零碳园区建设正在提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为行业发展划定路线图。

 

零碳园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更是政策协同与利益平衡的实践平台。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实践经验日益丰富,零碳园区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