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22:35:02来源:保护地球母亲公众号点击:785 次
一台智能手机的碳足迹是多少?一家看似环保的企业背后是否真的绿色?这些看不见的“碳”价值,正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投资回报的关键因素。
2025年1月,青岛炼化公司的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通过精准核算产品碳足迹,公司航煤产品的碳足迹比上月减少了2.7%。
这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却代表着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崛起——碳足迹管理,它正在悄然改变企业和投资者的决策方式。
与此同时,全球ESG投资规模已达到30.3万亿美元,占全球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碳足迹管理与ESG投资的双重浪潮,正重塑着商业世界的发展逻辑。
01 碳足迹管理:量化“看不见”的碳价值
什么是碳足迹?简单来说,碳足迹是指个人、组织、产品或活动在全生命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当量来衡量。
以燃油汽车为例,驾驶过程中燃油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是直接碳足迹;而燃料生产运输、汽车制造、报废处理等整个产业链产生的碳排放则是间接碳足迹。
产品碳足迹覆盖了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链条,是产品碳排放的“体检报告”。它一头连着生产企业,一头连着消费者,成为贯通供给侧和需求侧、促进全生命周期所有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重要机制。
碳足迹核算的国际标准众多,主要包括ISO14040/14044、ISO14064、GHG Protocol、PAS2050和ISO14067等。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也参考了国际标准。
02 国家战略:碳足迹管理的政策驱动
碳足迹管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
各省份也积极响应。吉林省发布了《吉林省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到2030年全面形成。
这些政策要求背后,是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欧盟《新电池规定》强制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企业采用LCA体系下的环境足迹PEF方法进行产品碳足迹计算。
没有碳足迹管理,中国产品可能面临国际市场的准入障碍。
03 企业实践:碳足迹如何创造实际价值
青岛炼化作为中国石化产品碳足迹库建设试点单位,自2023年12月启动碳足迹项目建设,实现了炼化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碳足迹显现化。
该公司建立了覆盖26种产品的碳足迹库和对应企业排放因子库,通过物料属性关联装置上下游关系,汇总计算最终产品碳足迹。
青岛炼化生产技术部经理张苡源表示:“通过对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摸清‘碳家底’,识别高碳排放环节,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材料替代、工艺优化、供应链协同等措施,助力实现碳减排。”
在物流行业,京东物流推出了京碳惠(SCEMP)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利用算法和因子库计算碳排放,涵盖车辆、仓储等环节。
这些实践表明,碳足迹管理不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04 ESG投资:从理念到实践的责任转型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因素包括减碳、节能、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因素涵盖劳工权益、多元文化共融、消费者保障等;公司治理则涉及管理透明度、董事會结构和股东保障等。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除了传统财务指标外,还将ESG三大因素纳入考量。这种投资方法重视企业在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在获得投资回报的同时,推动社会及环保的正面影响。
全球ESG投资规模已达到30.3万亿美元,占全球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彭博预测,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有望于2030年突破40万亿美元。
05 ESG投资策略:如何将理念落地
ESG投资有多种实施策略,其中最常见的是负面筛选,即排除不符合特定ESG标准的行业或公司,如烟草、武器、博彩或化石燃料业等。
正面筛选则是投资于每个行业中ESG表现最优秀的企业,而非直接排除整个行业。这种方法鼓励企业积极提升自身ESG水平。
规范筛选根据国际标准设定最低合规门槛,将不符合这些规范的企业排除在投资组合之外。这种方法确保投资对象在基本人权、劳工权益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
可持续主题投资专注于气候变化、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主题;而影响力投资则直接投资于能为社会或环境效益作出正面影响的項目或企业。
06 数据挑战:ESG投资面临的困境
尽管ESG投资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统一标准和数据透明度不足。
目前ESG的国际评级机制尚未统一,不同机构的评分标准及指数之间存在差异。同一家公司在不同评级体系下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
部分企业披露的ESG资料有限,投资者难以有效评估其ESG表现。此外,由于ESG投资为近年兴起的理念,缺乏长期的历史数据支撑。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ESG基金净流出达8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环境决议的平均支持率从去年的18%降至10%,提交的决议总数也从149项减少到110项。
这种退潮与ESG投资自身的问题有关。国际金融巨头对ESG的态度长期以来都存在明显的“空心化”现象。多数银行把ESG归为“公关部门的事”,而非“风险部门的核心业务”。
07 碳足迹与ESG的融合:双重驱动下的商业变革
碳足迹管理与ESG投资正在相互融合,共同推动商业世界的绿色转型。
一方面,碳足迹数据为ESG投资提供了量化依据,使投资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环境表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ESG投资又为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提供了经济动力,因为更好的ESG表现意味着更容易获得投资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这种融合正在改变企业行为。如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计划从2025年起在相关先导车型中使用低碳钢,到2030年将实现整车全面使用绿色低碳钢。今年年底,企业还将上线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系统,进一步提升数据收集与核算效率。
08 未来展望:碳价值可视化时代来临
随着碳足迹管理和ESG投资的不断发展,看不见的“碳”价值正在变得可视化、可量化、可管理。
技术进步正在解决数据和标准问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碳数据收集、验证和报告更加高效透明。
政策支持也在不断加强。中国正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积极推进国际互认。
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意识也在提高。吉林省计划通过“碳标签”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循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决策考量。
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不仅是产品和价格的竞争,更是碳效率和ESG表现的竞争。那些能够早期适应这一趋势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商业变革中获得先发优势。
早晨八点,长春一汽-大众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安装一套新的碳足迹数字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于年底上线,进一步提昇数据收集与核算效率。
在青岛炼化,专家们每月都会查看碳资产管理系统,监测26种产品的碳足迹变化。他们发现,通过持续优化,公司航煤产品的碳足迹已经降低了2.7%。
这些变化正在全国各地发生。从钢铁到水泥,从汽车制造到食品加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核算产品碳足迹,回应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看不见的“碳”价值,正在变得可见、可管、可控,而抓住这一趋势的企业和投资者,已经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抢占了先机。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