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17:52:04来源:楼控科普公众号点击:678 次
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今天,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早已不是新鲜词。但你有没有发现——明明装了楼宇自控系统(BAS),电费却没怎么降?系统大屏看着不错,实际却常年“睡大觉”?物业抱怨系统难用,调试好几天还问题不断?
这并不是个例。
据行业调研显示:超过60%的楼宇自控系统在验收后就被“束之高阁”,沦为“面子工程”。而剩下的系统中,真正实现节能目标的不足三成。当AI、大模型、数字孪生技术席卷各行各业,楼宇自控却依然深陷“智能的假象”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当前大家最关注、也最头疼的5大楼宇自控问题。
01、系统建了不用,验收=终点?
很多项目在建设阶段轰轰烈烈,投入百万搭建自控系统,可一旦验收通过,系统就再也没人碰过。
为什么?
验收标准模糊:不少项目验收只看“画面是否好看”,不测“功能是否实用”。
物业不懂用:操作界面不友好,说明书全英文,维护人员缺乏培训。
系统不稳定:小故障频发,干脆关掉省事。
结果就是:花了几百万,买了一套高级电子沙盘。
正解
系统验收必须包含功能测试、运行数据验证、人员培训考核,确保“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住”。
02、设备“鸡同鸭讲”,跨品牌兼容太难
空调是A品牌,照明是B品牌,电梯是C品牌……
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语言”(通信协议),楼宇自控系统成了“翻译官”,但往往“译不准、译不全”。
这就是典型的“协议壁垒”:
Modbus、BACnet、KNX、私有协议混战,集成难度大。
数据孤岛严重,无法实现全局优化。
一旦更换设备,系统就得大改。
正解
选择支持开放协议(如BACnet)的系统,最好还能“即插即用”。
03、节能靠“猜”,AI喊了多年还是人工经验?
很多楼宇的节能策略依然是靠值班人员凭经验调参数。这导致:能耗波动大,舒适度忽高忽低。无法动态响应天气、人流量等变化。节能承诺“画大饼”,实际效果打折。
而真正的智能,应该是:AI预测负荷 + 动态调参 + 自动执行,通过大模型学习历史数据,提前预测空调、照明需求,实现“感知-分析-决策-优化”闭环。
正解
从“经验驱动”(依赖人工设定、定时启停、固定逻辑)转向“数据+AI驱动”,让系统自己学会节能。
04、施工混乱,调试像“拆弹”?
楼宇自控是系统工程,涉及暖通、电气、给排水、智能化等多个专业。但现实中:传感器装错位置,数据失真。线路乱接,信号干扰。DDC箱内布线如“蜘蛛网”,排查故障难如登天。更可怕的是,很多施工方根本不熟悉设备工艺,导致系统逻辑错误,节能算法“先天不足”。
正解
施工必须按图作业,严格验收线路与安装质量。
调试前确保受控设备(如冷水机组)已单体调试完成。
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预演控制逻辑。
05、后期没人管,系统“自生自灭”
楼宇自控不是“一锤子买卖”。
系统运行3-5年后,设备老化、参数漂移、软件漏洞频出,若缺乏维护,性能将急剧下降。很多用户的物业缺乏专业运维团队。厂商售后响应慢,收费高。系统升级困难,技术迭代跟不上。最终,系统从“智能”退化为“半瘫痪”。
正解
推行“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模式,提供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服务,让系统越用越聪明,能够管理能源、优化体验、创造价值,而不只是“控制设备”。
别再让楼宇自控成为“摆设”了。真正的智慧在于能不能省下真金白银的电费?能不能让每一间办公室都舒适宜人?能不能让建筑自己“会思考、会学习、会进化”?
互动话题
你所在的楼宇自控系统用起来顺手吗?
有没有遇到过“系统建好就闲置”的情况?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