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22:02:23来源:看氢能源公众号点击:692 次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绿色甲醇作为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重要选择,正获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全方位政策支持。
2025年8月,国家能源局公示了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名单,9个入选项目中有5个是绿色甲醇项目,标志着绿色甲醇产业迎来了重大政策利好。
根据最新政策,符合条件的绿色甲醇项目最高可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1亿元的支持,同时还可享受地方生产补贴、加注补贴等多重优惠政策。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将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燃料项目列入支持范围。
这类项目可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 控制,单个项目支持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亿元。
申报项目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投资管理的规定,切实履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选址、用地、环评、节能审查、施工许可等方面前期工作。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支持绿色甲醇产业发展。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深圳市交通运输专项资金绿色交通建设领域港航部分资助资金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
对在深圳港从事绿色甲醇加注业务的企业进行资助,按照其船舶实际加注量给予300元/吨的奖励。
该项目年度资助金额不超过590万元。同时,对自有深圳籍甲醇加注船舶,按每艘船舶每月16元/载重吨予以资助,每艘船舶每月最高资助16万元。
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8月公布了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名单。 5个绿色甲醇项目入选,包括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金风科技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一期25万吨/年)等。
这些试点项目将优先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优先推荐纳入“两重”“两新”支持范围。 项目技术装备还可优先纳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除了中央政策外,多地政府也在积极跟进制定绿色甲醇产业支持政策。
安徽省能源局在2025年5月组织申报国家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将绿色甲醇作为重点支持方向之一。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因地制宜开展氢制甲醇等产业化应用示范。 对这类示范项目,按涉氢装备实际投资的2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绿色甲醇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国内已签约/备案的绿色甲醇项目达173个,规划产能合计5346万吨/年。
2025年上半年,新增绿色甲醇项目就有51个,年内预计有65万吨/年的产能落地投产,这一增速远超行业此前预期。
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已成为我国首个投产的风光制氢耦合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项目,并于今年7月中旬顺利实现投产。
市场监管总局推进《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甲醇》、《可再生甲醇评价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制定。
上海环交所建立起国内首个绿色甲醇认证标准,部分项目还可享受地方绿电补贴。 这些标准的建立将为绿色甲醇的环境效益评估和市场交易提供依据。
绿色甲醇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航运业脱碳的迫切需求。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2050年要达到净零排放,欧盟即将征收碳边境税。
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已经订购了多艘甲醇动力船舶。克拉克森数据显示,全球在建甲醇船舶达250艘,预计2025年年底将批量交付。
预计2030年全球航运领域绿色甲醇需求将达2000万吨,为绿色甲醇提供了明确的市场需求。
绿色甲醇主要有两种制取方式:一是生物质循环利用制甲醇,即将生物质原料进行预处理后,通过热解气化产生合成气,再经催化剂合成生物甲醇;二是利用绿氢和可再生二氧化碳合成电子甲醇。
从项目分布来看,电制甲醇项目数量占比达到63%,产能占60%;生物质制甲醇项目数、产能占比分别为37%、40%。
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
虽然目前绿色甲醇成本较高,但未来下降路径清晰。据国金证券测算,当绿电成本为0.1元/kWh、CO2价格为200元/吨时。
CO2加氢制绿色甲醇的生产成本可降至1618元/吨,完全实现绿色甲醇燃料使用的经济性。
齐盛期货分析师蔡英超表示,绿色甲醇的发展是对甲醇产业百年积累的延续。“正是传统甲醇产业多年来的下游拓展,才奠定了如今绿色甲醇的发展基础”。
更多地方政府预计将出台类似深圳的绿色甲醇加注补贴政策,推动绿色甲醇在航运领域的应用。
随着绿色甲醇认证标准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建立,绿色甲醇的环境价值将得到更好体现,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补贴、地方生产与加注补贴、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试点支持等多层次政策的落地,绿色甲醇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那些能够率先突破技术瓶颈、降低生产成本、打通认证通道的企业,将在这条新赛道上占据领先优势。
绿色甲醇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它正悄然改变我们的能源格局。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