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零碳园区“以绿制绿”重构产业生态

2025-08-14 21:40:26来源:人民日报点击:669 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在政策推动下,零碳园区建设将驶入快车道。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产业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家,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其绿色转型意义重大。事实上,零碳园区并非仅仅停留在清洁能源替代的层面,而是一场以低碳目标为引领、对产业生态的全面重构与升级。

那么,零碳园区如何重构产业生态?在笔者看来,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第一,能源供给与消费转型协同推进。以宁德时代为例,2024年6月份,宁德时代成立零碳能源事业部,从传统电池制造商向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近日,其投资的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离网型零碳产业园东营零碳产业园项目开工。项目通过风光耦合及构网型技术,将不稳定的风光电力转化为平稳能源流,不依赖公共电网调节,即可满足企业全年8000小时以上的用能需求。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供需精准匹配”,即一方面全面摸排园区及周边非化石能源资源,在光照充足地区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在风能富集区域规划风电项目,实现绿色能源就近消纳;另一方面,园区企业需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用能环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供需两端的协同,既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又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产业生态零碳化筑牢根基。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相关园区应主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低耗高效的新兴产业。更具突破性的是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形成产业生态的正向循环。

例如,钢铁行业采用电炉炼钢替代传统高炉炼钢,可大幅降低碳排放;新能源车企利用绿电生产电池与整车,能从全产业链减少碳足迹。这不仅能提升产品的绿色附加值,更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零碳共识,加速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

第三,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零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引擎的持续赋能。在科技创新层面,需开放园区应用场景作为“试验场”,推动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储能、能源智能调度等技术的落地验证。

例如,通过示范项目测试不同储能技术的经济性与稳定性,为大规模推广积累数据。制度创新则要突破现有机制壁垒。针对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等领域,应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项目建设。

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明确权责边界、规范运行标准,让真正的零碳模式获得政策支持与市场认可。能源协同是基础支撑,产业升级是核心路径,创新驱动是持久动能。

零碳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环节的变革,而是能源、产业、制度的系统性重构。笔者认为,随着更多园区探索实践,必将推动产业向低耗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演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何让零碳园区成为“绿色转型高地”?

近半年来,“零碳园区”俨然成为各地产业转型的新热词,建设热情高涨。 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苗头。

日前,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在会上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

■■ 部分园区存在“漂绿”嫌疑

“近期,许多地方掀起零碳园区的建设热潮,但也有很多园区的实质关注点仍是风光电项目,甚至以‘漂绿’行径为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

当下,还有一些地方对零碳园区概念存在误读,表现出大建特建、为招商而招商的冲动:急于上马大型“零碳”项目,沉迷于铺摊子、造声势,以为靠几座光伏电站、几台风机就能撑起零碳园区的门面;或者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不惜以过度优惠政策竞相“抢人”,忽视了项目本身的低碳属性与质量。

同时,还有个别地方出现脱离产业基础的开发冲动,在缺乏相关产业和资源禀赋的情况下盲目规划零碳新城新园,希望借“零碳”之名获取支持和投资,却没有扎实可行的产业支撑。

多位专家指出,上述种种脱实向虚的做法,使零碳园区面临“空心化”的风险。

■■ 应充分考虑经济性与投资回报

在零碳技术的选择上,园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来避免盲目跟风?

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刘晶宁看来,应遵循适配性优先、技术成熟度与可落地性并重、经济性与投资回报为导向的原则。

刘晶宁分析称,零碳园区技术部署应精准对接园区实际运行特征,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制造型园区碳排放多来自燃料燃烧与工艺过程,应构建以可再生能源、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系统,同时提升能效设备水平,推进工业余热、余压、余冷利用,并探索氢能、CCUS等深度脱碳技术的多路径应用。而仓储物流型园区则应聚焦于降低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优先部署电动和氢能物流车辆、智能充换电设施,并通过热泵、分布式光伏等方案提升冷链仓储的绿色供能水平。”

同时,技术选择优先满足可落地、可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刘晶宁提醒,应避免盲目引入尚未商业化或缺乏实际验证的新兴技术。在核心运行环节中,可优先采用已具备商业化成熟度的技术,如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高效电机、智能碳管理平台等;另外,可在示范区域引入氢能、CCUS、长时储能等前沿技术,开展小规模试点,既保障运行稳定,又鼓励技术演进。

此外,技术部署如何避免出现低碳高成本的困境?在刘晶宁看来,选择零碳技术时,应系统评估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预期碳减排收益及潜在市场化回报。对具备快速回报能力的节能降碳技术可优先推广;而对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如CCUS、氢能则可结合政策激励机制、财政补贴或碳交易收益进行综合测算,构建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提升园区企业的采纳意愿与技术可持续性。

■■ 依赖扎实的技术创新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地方推荐情况,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何继江强调,园区在建设风光电和购买绿电绿证的同时,要同步筹划实现零碳交通和零碳热力。这需要很多技术创新,例如能源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能源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以各级变电站和变压器升级为集变电、充换电、储能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能源站。

在何继江看来,建筑的创新尤其重要,建筑与能源系统的融合创新方兴未艾,创新的热点包括单体建筑和园区建设用地如何最大化利用阳光建设光伏并兼顾采光遮阳避雨等功能,建筑与交通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筑光储直柔,以及建筑提供有效的可调负荷而联建为虚拟电厂。

对此,刘晶宁则表示,要提前预留技术迭代与试点空间。因为不少关键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园区应避免技术路径过早锁定。在规划中应为这些未来可能成熟的技术预留物理空间与系统兼容接口。例如,工业园区可先部署成熟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同时在部分负荷节点试点氢能耦合,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

此外,园区应在早期规划阶段就进行部署,实现从能源流、物料流到碳排放的全流程可视化和动态分析。刘晶宁认为,智慧平台不仅能支撑碳核算和碳足迹管理,也能在政策变化和能源价格价波动时,帮助园区迅速模拟调节方案、优化能源结构和负荷策略。此外,建议设立规划决策评估机制,定期邀请第三方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对现行路径的合理性进行复审和优化建议,确保长远规划具备科学性。

蒋毅强调,地方、园区、企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科学确定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有保障,要避免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误区。

阅读下一篇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零碳园区“以绿制绿”重构产业生态
  2. 国家能源局:研究绿证在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
  3. 今年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投...
  4. 从零到 “零”:零碳园区的创建逻辑、挑战与...
  5. 关于印发《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建设指引(试行...
  6. 国家数据局发布《关于加快北京市公共数据资...
  7. 地方实践 | 城市更新 杭州“更新”
  8. 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
  9. 特别关注|零碳园区亟待解决能源体制机制问...
  10. 海南儋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洋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