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10:20:44来源:绿创碳和公众号点击:689 次
园区内所有生产生活用电全部由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不再依赖公共电网输送,从而实现全产业链的零碳运行。作为全国率先实践零碳园区的样板,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在能源体系架构、企业选址逻辑、园区开发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
1、能源系统架构创新
100%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供能。
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的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直接供电。与传统园区从公共电网购电不同,该园区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不经公共电网,而是通过专用线路“点对点”直送工厂,实现发电端到用电端的直接连接。
园区内部集成了发电、配电组网、用能和储能系统,实现能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管理。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新能源在园区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确保了电力的清洁属性可被全流程追溯和验证——园区生产的每一度电、每一颗电池都带有“绿电身份证”,实现全链条的绿电追踪认证。
这一点是传统园区无法比拟的:后者用电往往是“绿电”“灰电”混合,缺乏对绿色电力使用的验证机制,更难以赋予产品明确的低碳标识。
驯服风光间歇:智能调控与超级储能。
因为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完全依赖风能和太阳能供电是世界级难题。
东营风电年均利用小时数约2000–3000小时、光伏约1200–1500小时;若无补充手段,难以满足企业全年约8000小时不间断生产的用电需求。
为此,园区祭出了“杀手锏”——自主研发的能源“聪明大脑”控制系统和规模巨大的“超级电池”储能装置。
智能调控系统实时监测源端发电和负荷端用电,“像个巨型充电宝”般在风光电力过剩时存电、在不足时放电,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通过风电与光伏的耦合互补和构网型储能技术(即储能装置具备独立组网供电能力),园区将不稳定的风光电力“熨平”成为稳定的能源流。
这一体系经中试验证,可在不依赖燃煤电厂调峰、无需公共电网备用的情况下,保障工厂全年稳定用电超过8000小时。
相比之下,一些号称“离网运行”的项目实际上仍以公共电网为备用电源;而东营零碳园区真正做到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独立稳定供能,突破了传统园区难以离网或高比例用绿电的瓶颈。
全流程零碳理念:绿色认证与灯塔工厂标准。
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不仅追求用电来源的零碳,还延伸至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园区内核心企业——宁德时代拟将电池工厂打造成“零碳工厂+灯塔工厂”双高标准示范项目。
为此,园区一方面确保工厂使用的原材料和电力均为绿色低碳来源,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智能制造、能效优化等先进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碳足迹。
更重要的是,宁德时代以其供应链整合能力,推动上游材料供应商集聚园区并共同转型。目前,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等关键材料企业正相继入园,东营市垦利区在项目推进会上集中签约了溥泉新能源、蓝固新能源等5个配套项目。
这些举措将使电池产品从原材料到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尽可能使用绿电和低碳工艺,实现全链条的零碳理念。
相较传统园区仅关注园区内企业自身的减排,东营零碳园区更注重供应链协同减碳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为中国新能源产品打造了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挺直腰杆的绿色背书。
2、宁德时代为何选择东营?
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是宁德时代在国内布局的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园区,这一选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利:资源禀赋与产业配套
从自然资源看,东营拥有丰富且被低估的新能源禀赋。
黄河入海口463.5公里的海岸线孕育了巨大的海上和沿海风能资源,近海100米高度年均风速达7.6米/秒,陆上风能条件领跑山东省。
同时,东营境内1019平方公里盐碱滩涂适宜布置大规模光伏发电,为园区提供充足的太阳能资源。
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初,东营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842.54万千瓦,是煤电装机的1.6倍;新型储能规模127万千瓦,占山东全省的六分之一。
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建成“风光储”双千万千瓦级一体化新能源基地。
如此雄厚的绿电供应能力为宁德时代落地提供了强大的绿电支撑。
从产业基础看,东营作为传统石化工业重镇,锂电池关键原材料基础雄厚。
垦利区周边5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动力电池所需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及添加剂等完整材料产业链,可以就地为电池项目配套。
例如,石大胜华等本地企业具备大规模电解液及添加剂生产能力,早已成为宁德时代的重要供应商。
宁德时代落户后,这些配套企业能近距离供应并共同推进产品的绿色化(如合作开发绿色电解液等),使园区迅速形成上下游一体的锂电产业集群。
此外,东营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交汇处,区位交通便利。
广利港建有海上风电装备专用码头等设施,构建了海陆联动的物流网络,可为大型储能设备运输、新能源项目施工提供高效通道。
这一系列“地利”因素,奠定了东营对宁德时代的吸引力基础:既有丰富能源供给又有完整产业配套,还能保障项目建设、产品运输的便利性。
2.天时:战略契合与政策东风
宁德时代选择东营,同样得益于战略时机的契合。
2024年,宁德时代新成立“零碳能源事业部”,开始从纯粹电池制造向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这表明企业有意寻找一个可以实践“全生命周期零碳”理念的试验场。
东营方面恰在此时前瞻布局了建设零碳城市和零碳园区的规划,将“产业新能源化”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说,双方在“零碳”目标上的战略高度契合为合作奠定了前提。
东营市敏锐捕捉到宁德时代的发展动向,率先递出精心打造的王牌——零碳园区构想。
早在2024年1月,双方就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在储能电池制造、交通电动化、零碳园区建设等领域达成初步共识。
此后,国家层面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东风也相继而至。尤其是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的通知》,明确鼓励各地探索绿电直供、新能源就近接入园区等模式。这无疑为东营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背书。
东营方面表示,他们早在国家政策出台前已制定出园区绿电直连方案的初稿,抢得了先机。
可见,宁德时代落户东营既顺应了其自身战略转型的“天时”,又借助了国家政策鼓励新能源消纳的“天时”,为项目成功奠定了时代背景优势。
3.人和:政企合作与服务优势
除了“地利”和“天时”,东营在“人和”方面展现出的政企合作诚意和高效执行力,是促成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招商引资往往依赖财税优惠、低价供地等手段,但在今天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这些老招数吸引力有限。
东营市深谙其道,针对宁德时代项目采取了更系统主动的服务策略。
从得知企业有规划布局意向开始,东营市第一时间成立高规格的专项工作专班,将宁德时代项目列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顶格推动。专班团队多次南下福建宁德对接,做到“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响应”。
据回忆,宁德时代最初对东营并不熟悉,甚至质疑“除了石油,你们还有啥?”。面对这些疑虑,东营招商团队没有简单推介优惠政策,而是携带《东营零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设想》等资料登门,用扎实的方案和决心打动企业。
宁德时代零碳能源事业部山东负责人郭孟超感慨,他们一个不起眼的小项目在东营却受到超乎寻常的重视:落户仅3个月,就完成了项目用地征收、公告、出让等全部手续。这种“保姆式”的专业高效服务让企业感受到“东营很不一样”,信任度大增。
在项目谈判过程中,东营专班与企业共同逐项破解难题:包括争取新能源发电指标、申报“源网荷储”国家试点、解决项目用地和环评等审批难点。
据报道,在蛇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东营团队再次赴宁德,并最终收获了最好的新年礼物——宁德时代正式决定将项目落户东营。可以说,从领导挂帅、高效审批到贴身服务、协同攻坚,东营在招商中的诚意与效率达到了极致。这种政企合作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对战略项目的全周期赋能,构成了宁德时代选择东营的“人和”优势。
正是具备资源禀赋(地利)、时代契机(天时)和协作共赢(人和)的组合拳,东营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迎来了这座全球新能源龙头企业,为自身产业转型赢得重大机遇。
3、东营方案的借鉴价值
作为全国首创的100%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东营时代零碳园区在规划开发和招商运营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绿色规划引领,产业链集聚发展
东营在园区规划之初就明确了“零碳+全链”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以零碳能源供应为基础架构,另一方面以锂电全产业链集群为发展目标。项目一期即引入宁德时代40GWh锂电池绿色智造基地,按照“零碳工厂+灯塔工厂”标准建设示范工程。
与此同时,当地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在签约当天即与多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企业达成合作,计划投资建设配套工厂。
东营市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将有一批高端、绿色、低碳的锂电原材料项目入驻,力争打造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锂电产业全链条绿色智造集聚区。
这种上下游协同集聚的模式,确保了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近距离配套和能源循环利用,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和碳排放。
其他地区在推进产业园绿色转型时,也可借鉴这一思路:选择有基础的优势产业,围绕龙头企业构建完整供应链,并通过绿色化改造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2.场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协同转型
东营零碳园区的建设并非局限于园区一隅,而是撬动了全市传统高耗能产业的转型意愿和思路。
宁德时代与东营市、胜利油田等签署了零碳应用场景合作协议,计划将零碳解决方案推广至化工、油田等高耗能领域。
目前,园区虽在建设中,但宁德时代团队已主动对接东营当地大型炼化企业,为其提供新能源化改造方案。
据透露,已有四五家石化炼化企业签署了意向供电协议,希望使用园区的绿电生产绿氨、绿甲醇等新产品。这意味着,过去以石油为傲的老牌企业开始尝试用清洁能源实现产品和业务的转型升级。
对于其他资源型工业城市而言,这提供了生动范例:园区作为绿色新基建,可以成为带动存量产业低碳改造的平台,通过提供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和示范场景,鼓励传统企业加入减碳行列,实现区域整体转型的发展模式。
3.政企协同机制,专业高效招商运营
东营零碳园区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协同以及创新的园区运营机制。
当地政府在招商阶段就成立了高规格专班,全流程陪伴项目谈判、落地、建设各环节,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执行力。
项目落地后,这种政企合作延续为园区建设运营保驾护航:例如,东营市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的专项计划——联合高校设立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定向培养储能技术、电池材料等专业人才,为园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在人力资源服务上,政府推出了企业人才“一对一保姆式服务”:针对宁德时代项目,市、区人社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社保等手续办理,并提前筹划专场招聘、岗前培训等,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这种“店小二”式的精细服务提高了企业运营的便利度和员工满意度,也有助于吸引更多项目和高端人才向园区集聚。
其他地区在园区招商和运营中,可以借鉴东营的做法:由政府牵头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快速响应企业诉求;同时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如人才公寓、培训中心、科研孵化平台等,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只有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园区的绿色转型目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4.政策机制创新,可复制的零碳样板
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的探索契合了国家推进园区绿色低碳改造的方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2025年发布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设零碳园区,强调综合采取绿电直接供应、储能配置、需求侧管理等措施,提高园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东营园区正是通过周边可再生能源就近开发利用、园区内部灵活配置储能调节资源、构建能源智能管控平台,生动践行了这些要求。
在体制机制上,东营积极争创国家级试点,如争取“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资格,为园区创新模式提供监管沙盒和政策支持。园区建成后还将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评估,力争成为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从而在更大范围获得示范效应。
东营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
在资源富集且有工业基础的地区,通过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引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也可以打造出类似的零碳产业园区。
一旦“绿电直供+产业新能源化”的东营方案成熟落地,不仅将为黄河三角洲这一传统能源城市群带来新生机,更可为全国其它能源型城市和工业园区提供可借鉴的减碳转型样板。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