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21:59:16来源:绿色建筑研习社点击:1168 次
误区1:超低能耗=零能耗
误解:认为超低能耗建筑完全不依赖外部能源。
真相:超低能耗建筑(如被动房)通过设计将能耗降低至传统建筑的10%~30%,但仍需少量能源补充(如新风系统)。“零能耗”需结合可再生能源(光伏/地源热泵),两者是递进关系而非等同。
误区2:初期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误解:超低能耗建筑比传统建筑贵50%以上。
真相:增量成本约为8%~15%(如保温层加厚、高性能门窗),但可通过节能收益+政策补贴在5-8年回收。
案例:上海某被动式住宅项目,增量成本12%,年节能费节省40元/㎡,补贴覆盖30%成本。
误区3:只适合寒冷地区
误解:南方湿热地区无法应用超低能耗技术。
真相:技术适配性高:寒冷地区:强化保温+气密性;湿热地区:防潮设计+遮阳系统+高效除湿新风(如珠海某项目实现夏季空调能耗降低65%)。
误区4:牺牲建筑美观与舒适性
误解:超低能耗建筑只能做成“方盒子”,无法开窗。
真相:现代技术允许大玻璃幕墙+智能遮阳兼顾美观与节能。舒适性更高:恒温恒湿+PM2.5过滤(如苏州某别墅室内温差≤2℃,空气质量优)。
误区5:仅靠设备就能实现节能
误解:堆砌高价设备(如进口热泵)即可降低能耗。
真相:设计优先原则:60%节能靠被动式设计(朝向/窗墙比/热桥处理);设备是辅助,需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如郑州某项目优化布局后设备投资降低20%)。
误区6:忽略用户行为对能耗的影响
误解:技术达标后用户随意使用也不影响能耗。
真相:用户习惯导致能耗波动可达±15%:需设计智能化提示系统(如自动关窗提醒);交付时提供《用户节能手册》(如北京某公寓通过培训降低8%实际能耗)。
误区7:过度依赖单一技术
误解:仅加强保温或安装光伏就能达标。
真相:需系统化集成:五大核心:保温+气密性+无热桥+高效设备+可再生能源。
案例:石家庄某项目仅加强保温未处理热桥,实际能耗比预期高22%。
误区8:运维阶段无需专业管理
误解:建成后无需特殊维护。
真相:关键系统需定期检测:新风系统滤网更换(影响能耗10%-15%);气密性年检(如深圳某写字楼因密封条老化导致能耗上升18%)。
误区9:政策补贴能覆盖全部成本
误解:政府补贴足以抵消增量投入。
真相:补贴通常覆盖20%-40%增量成本(如北京最高补300万,青岛补200元/㎡)。需结合地方政策+绿色金融(如绿色信贷利率优惠)。
误区10:超低能耗技术已完全成熟
误解:直接照搬国外标准即可。
真相:需本土化适配:国内气候分区复杂(如新疆干热VS岭南湿热);材料供应链差异(国产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比欧洲高0.002W/(m·K))。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