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22:04:28来源:看氢能源公众号点击:683 次
172亿元投资,10万吨绿氢产能,50万吨绿氨合成,中煤集团正在内蒙古草原上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绿色能源矩阵。
2025年3月,中煤绿能(鄂尔多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指标批复。这一总投资172亿元的项目,标志着中煤集团在绿氢氨醇领域全面布局的启动。
中煤集团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至少7个绿色氢能项目,从鄂尔多斯草原到林西县农场,从平朔采煤沉陷区到榆林煤炭基地,一幅绿色能源转型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01 战略布局:七大项目构建绿氢氨醇网络
中煤集团布局的7个绿氢相关项目涵盖了多种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
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液态阳光项目是中煤首个规模化绿氢项目,电解槽设备已于2024年12月完成招标。该项目采用大连化物所技术,利用风光制氢耦合工业二氧化碳制取甲醇。
中煤绿能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是规模最大的项目,总投资172亿元,规划建设10万吨/年风光发电制氢项目,绿氢用于合成50万吨/年绿氨及进一步合成88万吨绿色尿素。
中煤林西县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则采用了独特的生物质制甲醇路线,每天消耗牛粪2000吨,通过气化炉气化后合成绿色甲醇,年产可达20万吨。
中煤集团的绿氢项目采用了多种技术路线,体现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
风光制氢耦合煤化工是主要技术路径之一。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取绿氢,再与现有煤化工装置耦合,降低碳排放。
生物质气化制甲醇是另一条创新路径。中煤林西县项目利用牛粪等生物质资源,通过气化合成绿色甲醇,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离网式可再生能源制氢则探索了完全脱离电网的制氢模式。中煤平朔项目采用离网式可再生能源制氢,产出的绿氢通过管线输送用于耦合煤制烯烃项目。
中煤集团在绿氢领域的投资规模令人瞩目。仅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就总投资172亿元,展现了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大手笔布局。
该项目规划建设1.23GW的光伏和1.7GW的风电设施,配套30MW/15MWh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电解水制氢产能达到每年10.13万吨,将建设112套1500Nm³/h和24套2000Nm³/h碱性电解槽。
储氢规模达到105.6万Nm³,设置48台2000m³球型储罐,可满足下游合成绿氨装置约8.1小时满负荷运行连续用氢需求。
中煤集团的绿氢项目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煤绿能公司依托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牵头申报的“大规模离网型风光氢储制氢及氨和醇随源动一体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氢能领域“突围”工程立项批复,获批国拨经费2000万元。
2025年2月,自治区科技厅召开了项目推进会。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郝喜红表示,内蒙古是能源大省,具有发展风光储氢产业的天然优势,如何发展好、利用好绿色氢能,是此项科技“突围”专项重点。
虽然当前绿氢成本仍高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经济性正在逐步提升。
据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测算,在绿电电价为0.15元/千瓦时、碳价为180元/吨的情况下,绿氨产品可实现平价。对于绿醇产品,实现平价的条件为绿电电价0.15元/千瓦时、碳价180元/吨。
预计到2030年左右,绿氢替代灰氢路线可基本接近传统煤化工路线成本,2035年左右以氨醇为代表的绿色化学品路线经济性优势将逐步凸显,迎来产能扩张期。
石化化工行业是减排的重点行业,2022年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4.6亿吨,位居工业部门前列。氢是石化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但目前其80%左右来自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较大。
中煤集团的绿氢项目将大幅降低化工行业的碳排放。乌审旗项目通过绿氨与现有煤化工装置耦合,捕集精制煤化工尾气中CO2合成绿色尿素,年产量达88万吨。
据预测,到2060年,绿氢化工实现规模化后,绿氨和绿醇产能规模将分别达5200万吨/年和6200万吨/年,产能占比分别达到72%和63%,将贡献3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中煤集团大规模布局绿氢氨醇项目,对整个能源化工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煤炭企业正在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中煤集团通过绿氢项目,实现了从传统煤炭开采向新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业务拓展。
推动化工行业深度脱碳。绿氢化工为石化化工行业提供了可行的脱碳路径,通过绿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制氢,大幅降低行业碳排放。
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能够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绿氢氨醇产业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需要持续创新和突破。
电解槽效率提升是关键。目前电解水制氢能耗较高,成本中电耗成本占比70%以上。需要不断提高电解槽效率和降低能耗。
柔性合成调控技术也需要突破。化工生产通常需要稳定连续的原料供应,而可再生能源制氢具有波动性,需要开发适应波动性的化工柔性合成调控技术。
系统集成优化同样重要。风光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涉及多个环节,需要解决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技术,提高整体系统效率和经济性。
绿氢氨醇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将成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船舶碳配额及燃料温室气体强度的管理,为绿色液态燃料行业创造了新增需求。日本和韩国等市场对绿氨、绿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
技术成本持续下降。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电解槽规模有望扩大至100吉瓦,制氢成本将在可再生电力成本下降和制氢设备投资规模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加速降低。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随着石化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以及与碳定价相关政策实施力度增强,绿氢化工产品与传统产品价差有望进一步缩小。
中煤集团连续推出7大绿氢氨醇项目,展现了传统能源央企向绿色能源转型的决心和力度。这些项目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技术路线多样,涵盖了风光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多种路径。
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落地,中煤集团将不仅在传统煤炭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还有望在绿色能源领域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绿氢氨醇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已来,绿色能源的新时代正在开启。中煤集团的这场绿色转型,不仅是一次企业战略调整,更代表着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