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首页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协会资讯
会员风采
展会服务
培训活动
协会服务
评价认证
融资服务
标准编制
碳汇服务
政策法规
部委政策
政策解读
地方政策
国家政策
标准规范
主题活动
西部论坛
零碳城市大会
高峰论坛
年度峰会
沙龙交流
零碳城市
零碳城市
零碳建筑
零碳社区
零碳园区
零碳乡村
城市更新
优品案例库
节能领域
环保领域
清洁能源
固废治理
资源利用
知识库
气候投融资
零碳城市
碳汇交易
光储直柔
清洁能源
专家智库
院士专家
战略专家
伙伴单位
企业总工
项目资源
科技资源
投融资源
渠道资源
视频播报
视频新闻
协会视频
会员视频
关于我们
协会简介
专委会简介
组织架构
加入协会
会员建议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您的位置:
中国城市节能网
要闻快讯
新闻资讯
正文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2025-03-17 22:16:08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点击:1205 次
2024年数字产业运行情况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注释1﹞总体运行平稳,业务收入稳步提升,利润总额保持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产业新动能新优势持续积聚,为稳定经济增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主要指标平稳增长。
2024年,数字产业重点监测的核心指标(快报﹝注释2、3﹞)中九成以上实现同比提升。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部分分别增长3.8%和8.0%,占比分别为59.6%和40.4%。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数字产业直接从业人员数达206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2024年,东部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6.5%,占全国比重的73.6%。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分别增长4.2%、0.8%和2.5%。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安徽和湖北等数字产业收入规模前10大省份占全国比重的81.5%,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9.5%。围绕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数字基础设施量质齐升。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7288万公里,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具备千兆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达2820万个,建成千兆城市207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6.5%。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加速覆盖,累计建成5G虚拟专网5.5万个,广泛覆盖工业、港口、能源等重点应用场景;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81个,接入企业50.6万家;移动物联网终端达26.6亿户,加快向“
万物智联
”发展。
四、重点行业平稳运行。
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全面回升向好。生产增长加快,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进出口持续回升,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总额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4%。消费电子市场全面回暖,拉动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同比增长7.8%、2.7%和4.6%。在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兴业务拉动下,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74万亿元,同比增长3.2%,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平稳。
五、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如原生鸿蒙系统正式发布,成为继IOS和安卓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产业生态体系持续完善,开源鸿蒙搭载设备数量超过10亿台,开源欧拉用户数量超过380万,为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产业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制定人工智能行业关键标准40余项。
六、产业新动能持续增强。
“两重两新”政策拉动叠加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保持较高投融资热度,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大模型商业化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在金融政务、服务医疗、生产制造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开启新一轮消费空间,AI手机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数字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消费电子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数字技术服务商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注释:
1.文中数字产业是指提供与数字技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主要涵盖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四大行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撑。
2.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业(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调查,电子信息制造业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
3.文中统计数据均采用快报数据和同比口径。
特别声明:中国城市节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阅读下一篇
1.7亿元!100%清洁能源!北京平谷区新建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多能互补能源站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
关于发布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配套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关于健全涉企收费目...
5月20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民营经济促进...
李乐成任工信部部长
“好房子”有了“硬杠杠”,5月1日起实施
表决通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了专门法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
工信部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
101个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
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氢能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印发开展市场准入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
工信部印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
财政部下达水利发展资金471亿元!
工信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