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别踩坑!自愿减排项目这么选,园区能省一半成本!

2025-09-17 22:38:16来源:绿创碳和公众号点击:678 次

园区是我国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核心区域,省级及以上园区超 2500 家,经济贡献率超 50%,但能耗与碳排放占比均超 31%,是实现 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零碳园区已成为低碳转型的 天然试验田

 

零碳园区并非 零排放,而是通过 减排(降低碳源)+ 增汇(提升碳汇)+ 抵消(碳金融工具)三维协同,实现 碳源 - 碳汇动态平衡。其中,碳抵消工具是解决 剩余碳排放的关键。

 

然而,当前自愿减排市场存在产品种类多、标准各异、价格不一的问题,且社会对其认知有限,导致园区(尤其是非控排主体)难以有效选择碳抵消产品。

 

一、自愿减排产品分类

 

自愿减排市场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碳抵消产品,主要包括国内自愿减排产品和国际自愿减排产品两大类。

 

国内自愿减排产品体系

 

国内自愿减排产品按 覆盖范围 + 适用场景分为三类,形成 全国 - 区域 - 生活三级体系。

 

1.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是指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经国家发改委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

 

CCER 是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 基准产品,指非控排主体在境内开发项目,经 第三方审定生态环境部备案核证登记交易四步流程生成的减排量,具有 国家公信力、标准化、可全国交易三大优势。

 

2. 地方自愿减排机制:包括 "区域交易类"(如福建 FFCER、北京 BCER,可参与地方碳配额交易) "直接抵消类"(如雄安分布式光伏、张家口风电降碳产品,仅抵消不交易) 两类。其特点是贴合区域园区需求,部分聚焦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

 

3. 碳普惠:针对生活场景 (居民、小微企业),分政府 / 企业 / 金融企业主导 3 种模式,通过低碳行为换积分 (兑优惠或抵消)。其特点是推动消费端低碳,如深圳 "全民碳路" 等已初步对接碳市场。

 

4. 零碳能源证书:作为绿色能源消费凭证,可抵消控排企业化石能源消费,支撑零碳园区认证,并成为国际绿色认证体系的基础凭证。应用场景涵盖自愿减排、供应链绿色化、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 等。

 

国际自愿减排产品体系

 

1. 核证碳标准 (VCS):覆盖 95 国、签发量 1036.9 MtCO₂e,是国际主导标准,项目类型多集中于能源、农林、废弃物领域。

 

2. 黄金标准 (GS):强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效益,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公信力。

 

3. 其他国际标准:如 ACRCARPlan VivoGCC 等,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国际自愿减排产品存在两大局限:

 

一是价格偏低,2020-2023 年全球自愿减排市场(VCM)年平均价格为 2.54-6.40 美元 /t(按 2024 6 月汇率折算约 18.46-46.49 /t),低于国内 CCER 价格(86.94 /t),非控排企业开发国际项目经济收益有限。

 

二是市场独立,国内外审定结果不通用,如《北京市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试行)》未将国际标准纳入可抵消范围,国内园区难以利用国际产品。

 

国内外自愿减排产品体系呈现显著差异,其适配性需结合园区实际需求判断。

 

二、园区需要抵消哪些碳排放?

 

需注意的是,园区购买的碳抵消产品不计入 碳排放总量,而是作为 抵消量单独核算,公式为:园区净碳排放量 = 总碳排放量 - 碳汇量 - 碳抵消量。

 

1.工业过程模块

 

工业模块是高耗能园区的 核心碳源,按能耗水平可分为两类园区,碳源特征差异显著:

 

高耗能园区(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煤炭):碳源以 化石能源燃烧(如钢铁厂高炉煤气)和 工业生产过程(如化工厂合成氨)为主,能源消费总量大(单园区年均能耗超 100 t 标准煤),碳排放强度高(如钢铁园区碳排放强度约 3tCO₂e / 万元产值);

 

低耗能园区(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碳源以 电力消耗(如数据中心服务器)为主,能源消费总量小(单园区年均能耗<10 t 标准煤),碳排放强度低(如电子园区碳排放强度约 0.2tCO₂e / 万元产值)。

 

2.建筑模块

 

建筑模块涵盖公共建筑(办公、商业、科教文卫)与居住建筑(员工宿舍、配套住宅),碳排放来自 电力、热力、天然气、自来水四类能源,占比因建筑类型而异:

 

公共建筑:电力占比超 70%(办公建筑 90%、商业建筑 77%),其中空调(办公 13.47%、商业 43%)、照明(办公 19.21%、商业 16%)、办公设备(办公 26.97%)是主要用电场景;天然气占比 25%(商业建筑,如商场餐饮),自来水占比 3%-5%(清洁用水隐含碳排放)。

 

居住建筑:热力占比 68%(供暖、热水),电力占比 26%(家电、照明),天然气占比 4%(炊事),自来水占比 2%

 

需注意的是,园区入驻企业的生产厂房若包含办公区域,其办公部分的碳排放需并入 建筑模块,而非 工业模块

 

3.基础设施碳排放

 

非建筑模块包括路灯、换热站、水泵房、景观水四类设施,碳排放占比虽低(通常<5%),但覆盖范围广:

 

路灯:全电力驱动,碳排放与 功率 × 亮灯时长正相关(如 100W 路灯年均碳排放约 0.2tCO₂e)。

 

换热站 / 水泵房:换热站以 热力 + 电力为主(热力占比 70%),水泵房以电力为主(占比 90%),碳排放与 供热量 / 供水量正相关。

 

景观水:以 电力(循环泵)+ 自来水为主,碳排放占比极低(<0.5%)。

 

4.交通模块

 

交通模块核算范围为 园区内乘用车(员工私家车、网约车)与接驳车(园区巴士、物流车),碳源来自 燃油燃烧电力消耗

 

乘用车:传统燃油车(汽油)占比约 60%,新能源车(纯电、混动)占比约 40%,碳排放强度约 0.15tCO₂e/100km(燃油车)、0.02tCO₂e/100km(纯电车,按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

 

接驳车:大型巴士以柴油为主(占比 70%),小型巴士以纯电、混动为主(占比 50%),摆渡车以纯电为主(占比 80%),碳排放强度约 0.3tCO₂e/100km(柴油车)、0.05tCO₂e/100km(纯电车)。

 

5.废弃物模块

 

废弃物模块的碳排放为 固体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 + 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之和,计算公式为:废弃物碳排放 =(生活垃圾量 × 甲烷排放因子)+(生活污水量 × 甲烷排放因子)。

 

固体废弃物:以 垃圾填埋为主(占比 80%),甲烷排放因子约 0.1tCO₂e/t 垃圾;

生活污水:以 活性污泥法处理为主,甲烷排放因子约 0.02tCO₂e/t 污水。

 

此类碳排放占园区总排放的 5%-10%,但甲烷的温室效应是 CO₂28 倍(百年尺度),需重点关注。

 

6.碳汇模块

 

碳汇模块指园区内 林地、草地、绿道等植物吸收的 CO₂,碳排放为 负排放,计算公式为:碳汇量 = 植物面积 × 碳汇系数 × 生长年限。

 

碳汇系数:乔木约 10tCO₂e/haa(如杨树),灌木约 5tCO₂e/haa(如冬青),草地约 2tCO₂e/haa(如草坪)。

 

案例:成都市天府绿道项目通过利用荒地建设绿道(面积约 1000ha),年均碳汇量约 5000tCO₂e

 

碳汇模块的碳排放占比通常<3%,但可通过 绿道建设、屋顶绿化提升,是园区 低成本增汇的关键。

 

三、园区如何选择?

 

园区需要结合各模块用能与碳排放特征,匹配适用的碳抵消产品与方法学。

 

园区选择产品时需兼顾三大核心因素:

 

适配性,确保产品覆盖园区主要碳源(如工业园区不选侧重生活场景的碳普惠)。

 

经济性,对比 CCER 与地方产品的成本效益(如 CCER 全国交易流动性优于地方产品)。

 

合规性,规避国际产品的国内不可用风险,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或地方审定标准的产品。

 

1.工业过程模块

 

高耗能园区(钢铁、化工等)因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需优先选择 能源梯级利用类项目,如余热余压回收。

 

低耗能园区侧重 基建低碳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如厂房光伏屋顶、生物质能利用。需根据产业结构制定专属产品清单,匹配对应方法学(如工业能效提升类 CCER 方法学)。

 

2.建筑模块

 

公共建筑适用产品聚焦 电力替代,如分布式光伏、高效节能空调、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居住建筑侧重 家电能源替代,如户用太阳能灶、高效冰箱、节能灯泡。

 

3.非建筑模块

 

针对路灯、换热站等设施,选择 能效提升类项目:路灯可采用户外高效照明方法学,换热站可通过蒸汽阀更换与冷凝水回收提高效率,实现电力与热力的高效利用。

 

4.交通模块

 

产品分为 CCER 与碳普惠两类:

 

CCER 聚焦 车辆替代,如电动车 / 混合动力车减排(CMS-048-V01)、电动车充电站建设。

 

碳普惠鼓励 绿色出行,如城市公交出行、北京低碳出行、深圳低碳公共出行,引导居民与员工改变出行方式。

 

5.废弃物模块

 

核心逻辑为 材料循环利用,适用项目包括固体废弃物回收、电子垃圾回收、废弃衣物再利用,通过减少原材料需求降低碳排放,需注意回收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控制。

 

6.碳汇模块

 

依托 生态增汇项目,如成都市天府绿道碳减排项目,通过利用城市荒地或退化土地扩大植物面积,增加碳汇量,匹配碳普惠方法学。

 

不同类型园区的产品选择需进一步差异化。

 

高耗能工业园区(如化工、钢铁园区)以 CCER 为核心,搭配地方工业减排机制,优先解决生产端高排放问题。

 

高新技术园区(如电子信息园区)侧重零碳能源相关产品,如绿电交易与分布式光伏 CCER,兼顾减排与品牌价值提升。

 

现代服务业园区(如商务办公园区)则多采用碳汇项目与碳普惠,通过绿化提升与低碳办公行为,降低建筑与交通碳排放。

 

参考资料:

 

1.史洋,孔震,张保瑞,赵维,王志光,蔡云江,王靖韬,陈琳,王威,张坤,李睿.零碳目标下园区自愿减排产品的选择[J/OL].资源与产业.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2025零碳园区新局: “南北差异化”如何催生...
  2. 别踩坑!自愿减排项目这么选,园区能省一半...
  3. 风险外包,收益共享:EMC合同能源管理正...
  4.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上网消纳新能源发电...
  5.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空气质量持续...
  6. 国家能源局:将配合有关部门持续完善绿色金...
  7. 住建部部长倪虹:加强中国和东盟在数智赋能...
  8. 紧急通知!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启动,...
  9. 工信部印发《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 数...
  10. 关于征求《海南省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征...